2017-07-29 09:14 来源:华东日报 作者:张謇
美丽的丹江□记者张丛博实习生甘珊珊文记者许俊文通讯员杨冰摄影核心提示|滔滔丹江碧水,悠悠历史长河。作为汉江的重要支流,丹江自古为连通黄河、长江流域的重
□记者张丛博实习生甘珊珊文记者许俊文通讯员杨冰摄影
核心提示|滔滔丹江碧水,悠悠历史长河。作为汉江的重要支流,丹江自古为连通黄河、长江流域的重要水道,曾孕育了楚国的雄霸之梦,如今又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之水,沿着全长1432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润泽北方。
它有楚汉文化的浪漫,从诗歌的源头《诗经》时代,到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现代诗歌,丹江两岸从不缺少诗意。它有中原儿女的担当,淅川县率先推行河长制,实施“五水共治”,种植万亩生态林,守护“华北水缸”。
楚汉与中原交汇碰撞出千年诗河
经过几日的降雨,丹江口水库7月25日的水位升至158米。站在岸边,河南省诗歌学会执行会长、淅川人吴元成忆起小时候第一次乘舟过江的经历,当时去的古镇埠口街早已淹没在浩渺的丹江水下,同样被淹没的还有很多遗迹。
历史如过眼云烟,但因为一篇《诗经·周南·汉广》,后人们记住了一位青年樵夫和他钟情的那位美丽姑娘。数千年前,在汉、丹之滨伐木刈薪的年轻男子,追求心上人而不能得,情思缠绕,难以解脱,面对浩渺江水,他用歌声倾诉满怀愁绪:“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除了从《诗经》飘出的小情歌,丹江更有《楚辞》中书写的大情怀。公元前311年,屈原沿汉江一路北上,抵达流放的目的地淅川、西峡一带。途中,在和一名渔夫对话时,他留下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千年慨叹。
浪漫奔放的楚汉文化与坚实厚重的中原文化,在此碰撞、交流,孕育出独特的丹江文化,让诗人王维、李白、李商隐、白居易、元好问等流连忘返。宋代文豪欧阳修少时曾在丹江畔的马蹬镇龙巢寺读书6年,“欧阳修读书处”遗迹至今尚存。
岁月更迭,诗情不变。当代著名诗人周梦蝶便出生于淅川县,两间土坯祖房至今尚在。他追求真挚纯净的“梦蝶体”,或许便是从故乡的一江碧水中发端。而活跃在当今河南诗歌界的,还有以高金光、吴元成等为代表的淅川诗人群。
昔日航道通南北今朝丹水向北流
淅川县老城镇石门村,一座不显眼的土冢常被百姓祭奠。这是传说中尧帝之子丹朱的墓。数千年前的一天,丹朱只身前往豫西南,带人在江边修筑七里长堤曰“七里鳊”,平息水患。百姓为纪念丹朱,将这条河叫做丹江。
淅川有个别称叫“楚国始都”,楚人先祖自中原南下后,定都于此,开国兴业300多年。
丹江发源于秦岭南麓陕西宁强县凤凰山,全长384公里,一水连接豫陕鄂三省。我国最早的地理书籍《禹贡》记载,丹江早在战国时期已经通航,是古代长江通往长安的一条重要水路。至明清时期,丹江航道上至陕西,下通湖北,连接南方和中原。受近代铁路、公路等陆路交通兴起的影响,丹江的水运航道作用已不如往日。
不过,历史又赋予了丹江新的使命——南水北调。
“尝鲜”河长制水资源管理成效显著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淅川县做出了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的庄严承诺,义无反顾地担当了“国字号”工程质量的守卫者。
在淅川县大石桥乡的丹江岸边,竖立着一个河长制公示牌,上面标记着河长姓名、职务、电话、职责和所属单位,并详细列出了“河岸整洁、无严重淤塞、无废弃漂浮物”等整治目标。2016年5月,淅川县在南阳地区率先探索并推行河长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丹江的县级河长是县委书记。
“水质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河长制这种首长负责制度,打破了部门之间的壁垒,提高了工作效率。”淅川县水利水保局副局长王光占介绍说,河长熟悉河道水资源、水生态、水质现状和规划目标,有利于指导和督促属地责任主体落实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在南阳市水资源管理制度年度考核中,淅川县名列榜首。
实施“五水共治”维护河流生态
为保障水质,淅川县实施“五水共治”,统筹协调治污、防洪、排涝、保供水和抓节水工作,并将丹江支流与丹江放在同等地位。
穿淅川县城而过的鹳河是丹江的重要支流。近年来,淅川县实施了鹳河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经过河道清淤、堤防建设,防洪标准从过去的不足5年一遇提升到20年一遇。如今从西峡交接处到丹江入水口的20公里已经全部整治完毕。大河报记者在鹳河金河镇段看到,宽阔的河道里,水草丰茂,水流淙淙,成群水鸟栖息其中。
在水利人眼中,河道治理的“牛鼻子”是采砂。河砂是缓冲水流、涵养水源、保护堤防的重要屏障,滥采砂石会加剧河水对河岸的冲刷。为合理开发利用河道砂石资源,建立正常的采砂秩序,淅川县从去年开始尝试对丹江、鹳河、淇河等河道,公开拍卖河道采砂许可经营权。“先规划再拍卖,规范有序开采,保障了河势稳定和河流生态。”淅川县水利水保局党委副书记王存红说。
万亩生态林净化库区水质
采访车行驶在丹江口水库上游的淅川县大石桥乡西岭村,远处白鹭、野鸭不时掠过水面,车窗被路两旁既像竹子又像柳树的植物敲打着。
“这是竹柳,是美国寒竹与朝鲜柳杂交培养出来的品系,兼具竹子和柳树的基因,是‘治污高手’。”大石桥乡党政办主任多俊涛向大河报记者解释说,这种植物喜水耐盐碱,能有效分解土壤和水中的多种化学物质,对库区水质和土壤具有净化和改良作用。
走在沿河公路上,一眼望去,丹江水岸交接处分布着万余亩的竹柳,有些已经被上涨的水面淹没,如摇曳在水中的绿洲。
“入土即扎根,扎根即生存,竹柳顽强的生命力让人不禁联想到南水北调的移民精神。”吴元成边感叹边指着江对面说,“我老家就在那里,人们很难想到住在丹江边最大的不便其实是用水,为保护水源地水质,库区沿岸3公里范围内不能住人。希望用上丹江水的北方城市居民,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每一滴水。”
《诗经》名篇
国风·周南·汉广(摘)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