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关注 > 书画 > 正文

将军本色是平民

2017-07-28 03:00 来源:华东日报 作者:张謇

核心提示

(原标题:将军本色是平民)吴东峰朱德的扁担、贺龙的两把菜刀、彭老总把胃药让给老乡……90年来,我们的人民子弟兵不仅创造了辉煌的战绩,也催生了无数耳熟能详

(原标题:将军本色是平民)

吴东峰

朱德的扁担、贺龙的两把菜刀、彭老总把胃药让给老乡……

90年来,我们的人民子弟兵不仅创造了辉煌的战绩,也催生了无数耳熟能详、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

还能不能挖掘到鲜活、生动、精彩、感人的新故事,以激发人们对我军的热爱?本报于“再造军魂”报道中,特辟出“故事”系列,积极回应了这一挑战。

他们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也是本色的一生。他们是将军,更是普通人。在他们身上,体现着家国情怀与党性本色、英雄主义与平民精神的高度统一。他们是中国农民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进程中,争取自由解放的典型代表。 ——作者手记

笔者采访的开国将军们,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出身是“放牛娃”,他们大多数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即便出生富裕者也历经磨难。一无钱,二无权,草根一族,是他们参军从戎的“深厚”背景。

但是一穷二白,目不识丁,并没有妨碍他们成为著名战将,反而使他们排除了思想上的束缚,迸发出一种更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那个时代的将军们,大多为生活的苦难所逼,投奔共产党闹革命,他们是别无选择而后成大器。

平民本色,清正廉洁,是他们为将的起点,也是他们为将的终点,更是他们那一代将领带兵打胜仗的必备武德。

粟 裕 [大将]

哨兵不识被挡之门外

粟裕将军身居高位,常轻车简从,微服出访。某日,将军至某部,哨兵不识将军,挡之门外。将军和颜悦色曰:“小同志,我有事找你们领导,让我进去吧。”哨兵横枪挡之,曰:“不行!这有规定,等会儿给你通报一声。”哨兵进请示,将军则蹲于门口,等待之。直至哨兵回复,方进。某日,将军着便服至三零一医院探视其夫人楚青。因不到探视时间,医务人员阻之,将军即怀抱一网兜苹果,坐病房大楼外台阶上,安详等待。探视时间到,方进。此两事余闻康林等将军言之。

(康林,1991年3月28日北京采访笔录

黄克诚 [大将]

喜蹲踞于地,如乡村老汉

黄克诚将军戴金边镜,清瘦儒雅,风骨岸然。将军待人随和,不修边幅。衣破,露肌肤,鞋破,露脚趾,照常出没大庭广众。与人谈话,喜蹲踞于地,裤腿上卷,如乡村老汉。

黄克诚将军身体瘦弱,待人极随和。红军时期某日,邓逸凡将军至黄克诚处汇报工作,见几位团长正于其屋中闹腾,解包袱,翻箱子,吵吵闹闹。忽然一人大叫:“这里有一条烟。”众皆来抢,你一包,我一包,一散而光。黄克诚将军则安坐一旁,笑眯眯,慢悠悠曰:“不要拿光了,留点给我啊!”其时,黄克诚将军任职红三军团第三师政委。

长征前夕,红三军团携带一王姓土豪之子长征。黄克诚将军善待之,爬雪山,过草地,皆命伙夫以箩筐担其行,并与其同拽马尾巴越岭攀山。解放战争中,王土豪之子升任团长,战死沙场,年仅二十。将军厚葬之,哭之甚切。南方人王黄不分,皆以其为黄将军亲生骨肉也。

(邓逸凡、宋维栻,1996年4月20日广州采访笔录

张云逸 [大将]

与士兵同甘共苦,人称“老伙头军”

曾任张云逸将军随从医生的欧阳山言,百色起义后,张云逸将军任红七军军长,与士兵同薪饷,同衣食,同甘苦,同祸福,布衣蔬食,怡然自得。每到宿营地,将军必至炊事班,拾柴、烧火、煮饭、炒菜,忙得不亦乐乎,故大家均称之为“老伙头军”。

1931年1月,红七军奉命由全州北上,往江西苏区与中央红军会师。半年时间,竟至千里。某日,张云逸将军于行军路上,见一伤员一拐一拐行,步履艰难,便上前相扶,伤员大惧,避之。将军不解,人告之曰,此伤员已安置老乡家,是偷偷跟来的。将军闻之神情肃然,传令曰:“什么东西都可以丢掉,就是不能丢掉伤员!”此语遂遍传全军,伤员闻之无不动容奋进。

(丁晓光,1997年10月14日桂林采访笔录)

张爱萍 [上将]

合影留念不愿居中

张爱萍将军身居高位,持平民作风。凡来访者,无论贫富贵贱,将军均一视同仁。客人坐,将军方坐;客人起,将军即起。若合影留念,将军决不居中。

1996年3月22日,余往北京访张爱萍将军。于客厅坐片刻,将军急拄黄色藤杖出,衣褪色蓝中山装,脸有歉意,出语谦和,第一印象若乡村教师耳。将军宅青砖平房,后靠什刹海,市井之声喧嚣;前临白米斜街,寻常百姓毗邻。据云,组织上曾多次请将军移居他处,均被将军婉言谢绝。人问其故,将军曰:“难舍提壶卖浆声!”

(张爱萍,1996年3月22日北京采访笔记)

许世友 [上将]

“砸锅卖铁,也要让战士吃好吃饱。”

1962年夏,许世友将军视察“南京路上好八连”,见战士午餐为南瓜稀饭,问:“大家吃饱吃不饱?”班长许金龙答:“报告首长,吃得饱。”将军一把抢过锅铲,用力在锅里搅了几个来回:“这么稀怎么吃得饱?!”将军怒不可遏:“你们骗人!”将军大步走到连长、指导员跟前,问:“中午怎么吃稀饭?”对曰:“中午吃稀饭可以睡三个小时,战士晚上要站几个小时岗,晚上吃干饭。”将军曰:“国家粮食有困难,也要保证战士吃饱,不然,战士站岗吃不消的。”将军临走,甩下一言:“砸锅卖铁,也要让战士吃好吃饱。”

(金冶,原南京军区副参谋长,1985年9月16日南京采访笔录)

王建安 [上将]

下连队视察,每餐必吃锅巴

王建安将军下部队从不下通知,打招呼,喜饭前半个小时直奔营区,下车后立即到连队饭堂,与士兵同席就餐,亲尝甘苦。

将军凡下连队视察,每餐必要锅巴,花甲之年依然如故。若锅巴中有沙粒,必呼司务长带扁担、箩筐来:“将这块大石头给我抬走!”将军言,锅巴中有无沙粒,反映了洗米干净不干净,反映了炊事班工作认真不认真,反映了司务长责任心强不强。司务长责任心强,连队伙食必然好,相当于半个指导员的作用。

(“南京路上好八连”官兵,1984年6月5日上海采访笔记)

王建安将军一生简朴,清操自励。喜穿布衣布鞋,戴国产手表。1977年进京后一直住单元式老房,卧室无地毯,无沙发,一桌,一椅,一床。床为条木拼成的硬板床,以两长条凳支撑。王建安将军去世后,李先念至家中转了一圈,感慨道:“想不到建安同志生活这么俭朴!”

(王海波,王建安之子,2006年11月6日电话采访)

韩先楚 [上将]

“老子的工资不够,从我儿子的工资出”

将军时任兰州军区司令员,回家乡探亲,见家乡人生活困难,难以御寒,心情更加沉重。当晚召秘书指示,给军区打电话,调一批大衣、棉衣、棉被来。秘书问将军,这钱从哪儿出?将军答:“从老子的工资中出。”秘书曰:“工资怎够?”将军曰:“老子的工资不够,从我儿子的工资出,儿子的工资不够,从我孙子的工资出。”秘书不敢再问,急办。

(盛强,黄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2000年8月19日黄岗访谈笔录)

秦基伟 [上将]

“向前传,军长扛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