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云南7月27日电(记者 宋莉)“这个是重型剪切钳,17.9公斤,它主要剪切1.5厘米的钢筋和1厘米厚的钢板;这个剪切钳是26.3公斤左右……”
听到一连串精确数字的时候,对很多人说,或许并没有很深的概念。但是在亲身体验过之后,你一定会知道这些公斤数背后的重量有多沉!26.3公斤的这个剪切钳,单凭一只手,记者拼尽全力也没有把它拿起来,两只手一起上才勉强将钳子拿起。难以想象,如何拿这么沉的工具进行救援作业,而地震救援现场士兵们都是单手拎起这个剪切钳作业。
救援士兵告诉记者,从环境探测、实施救援到灾后重建,什么样的环境使用何种救援器具,什么样的钳子适合剪切多宽多厚的东西,他们早已铭记在心。
有着14年兵龄,参加过多次地震救援和赴黎巴嫩维和的老兵毛丑红说:“什么样的钢筋用什么样的钳子,这样的救援经验非常重要,也能为救援节省不少时间,在生命面前,哪怕是快一秒也是快。” 用好工具就是用好和死神抗争的砝码。
地震救援中使用的不同型号的剪切钳。中国青年网记者 宋莉 摄
“侦察员先探测环境,然后再根据环境状况,决定使用何种救援工具”。当兵7年曾参加过2014年的鲁甸地震救援的27岁杨建,他像讲课一般介绍并演示各种检测工具。这是氧气探测仪、多种气体检测仪、漏电检测仪……
地震救援部队士兵杨建正在向记者展示救援器材。中国青年网 宋莉摄
作为“同心共筑强军梦”网络媒体国防行活动的一员,中国青年网记者来到陆军第75集团军某旅的这两日,接触到很多地震紧急救援队的士兵,谈及救援细节时,他们都有这么一个习惯。在讲述解救地震幸存者、遇难者遗体的时候,都会有条理地分解救援步骤,并像在数据库搜索一样,寻找到合适的救援工具,如数家珍般地向记者讲述每一个救援器材。
用好每一个救援工具就如同在特殊情况下徒手清理压在受灾者身上的土块石头一样,是慎之又慎的决定。对于训练有素、实战经验丰富的救援战士们而言,这个谨慎决定也许就是一两秒的时间。
陆军第75集团军某旅地震救援战士们。中国青年网 宋莉 摄
就是这支成立于2003年的国家级地震紧急灾害救援队,其中道路三连曾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他们执行过多次地震救援的紧急任务。曲靖地震、汶川地震、鲁甸地震、庐山地震……上都有他们的身影。在国际地震救援中也不乏中国的这支专业救援队。
穿上鲜红的救援服就意味着要担负起生命的力量。地震救援现场上的这一抹红,就是生的希望。也许有人会问,对于这些20出头,甚至有的还不满20岁的地震救援士兵来说,见证灾难的无情与生离死别的伤感,他们会害怕,会难过吗?
“说实话,会!”“但是,我更清楚自己是一名军人,地震救援现场如战场,生死就是一瞬间的事,解救更多的生命是我最大的职责。”曾经参加过尼泊尔救援的21岁士兵李亮如是说。